患儿舒某,男,10岁10个月,混合牙列。主诉:前牙“地包天”求治。现病史:患者家长感觉其子女部分前牙替换后“地包天”,影响美观要求治疗。既往史:家族无类似病史。
临床检查及诊断
经临床检查(图1)及X线影像学检查(图2、图3)对患儿做出诊断,头影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。
面型诊断为凹面型;骨型诊断为骨性Ⅲ类;牙型诊断为安氏Ⅰ类。
患儿存在的问题有前牙反(牙合)、上颌后缩及上颌尖牙阻生。
制定治疗计划
从患儿面型来看,其上颌骨发育较差,故可先使用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,进而进行固定矫治。
根据临床检查及诊断结果,对患儿采取如下治疗计划。
早期使用前方牵引面具矫治器,刺激其上颌骨发育,解决上颌后缩、面型凹陷问题。二期使用固定矫治:排齐牙齿为上颌尖牙萌出提供间隙,如不能自行萌出则开窗助萌,最后调整咬合关系,稳定疗效。
矫形矫治阶段
矫形矫治完成后
图5为牵引矫形治疗后的侧面像,除覆(牙合)覆盖改变外,上前牙有所唇倾,从上图中可看出面中部较治疗前丰满,SNA角也增大较多。上颌将继续进行牵引,以达到期望的过矫治的目的。下颌可先进行二期固定矫治。
固定矫治阶段
图7为佩戴固定矫治器后,由于上颌双侧乳尖牙滞留,故将其拔除,后观察左侧上颌尖牙萌出,右侧上颌尖牙未萌出(图8),故采用口外方法助萌。
固定矫治精细调整阶段
固定矫治后
图13 矫治前后对比
治疗各阶段对比
作者简介
华咏梅,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、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书记,正畸科主任医师、硕士生导师;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;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、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常委;上海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、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;《中华现代儿科学》常务编委,《中华口腔正畸学》、《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》、《口腔医学》和《广东牙病防治》编委。200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牙医学院访问学习。
临床特色为早期系列矫治。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,市级科研项目3项,同济大学科技发展基金、精品课程各1项。2005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。
本文选自《今日口腔》第42期